4月11日,《中国教育报》刊发必赢唯一官方网站文章《“四力”汇聚 培育工业母机领域人才》。

原文如下:
必赢唯一官方网站植根于中国机械工业提质、装备制造业提效和经济社会发展提速的沃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国家急需的工业母机领域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深化产教协同融合育人改革,十年磨一剑,探索出一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工业母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组织育人之路,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双提升的特色优势不断彰显。
凝心聚力,党建引领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学院紧扣时代脉搏,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建强建优机械工程学科,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培育工业母机领域的卓越工程人才,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学院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核心,引导学生夯实理想信念之基,锻造责任担当之魂。通过校企协同共建党支部,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科研攻关中锤炼真才实学,在生产一线磨砺创新本领。学院联合行业领军企业,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精工艺,又怀揣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师。从精密机床的核心技术研发,到智能制造的系统集成,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破解“卡脖子”难题贡献智慧。在党建引领下,学院正为工业母机领域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的“硬核”人才队伍,为制造强国建设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多点发力,需求牵引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为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工业母机领域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学院深度整合学校与行业资源优势,深入剖析当代工程师多元素质要求,全面重构工业母机领域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以工业母机关键技术为依托,培养一流行业导师,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理论与工程原理解决行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综合意识与现代工程能力,为培育具备卓越工程师潜质的高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院参与学校学科交叉中心建设工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打造交叉融合育人“新高地”。激发科教融汇活力,完善本研一体化长周期培养设计,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制定“一人一策”学科顶尖人才培养方案,成功推动传统知识导向型培养模式向能力导向型培养体系转型升级,为工业母机领域卓越工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开辟新路径。
靶向发力,产教融合打造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依托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工业母机相关专业(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为载体,深度推进政校合作、院企协同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科技发展前沿、国家战略急需牵引的多学科背景“Mech+X”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机制。以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的技术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持续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实施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设计并指导实践项目,确保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此基础上,学院构建了校企“共建、共育”的紧密合作机制,以及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管、共享、共赢”的协同育人体系。这一模式打破了学校边界,导学团队在工厂工地,在重大工程现场,在火热的生产一线,在随时发生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实战前线淬炼本领。
齐心协力,多措并举强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学院提出“全生命周期多维协同”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学生、教师、企业等多主体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形成“监控—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建立“多级闭环反馈”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包括“大循环”和“微循环”两个部分,形成了教师主动施教、学生积极参与、毕业生普遍满意、校企深度互动的人才培养格局。
学院先后与山东省济宁市和日照市、江苏省徐州市等10余个县(市、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围绕工业母机领域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建成了金属成形高端装备与先进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山大日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10余个校地、校企合作机构。近四成毕业生服务工业母机上中下游行业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程能力、岗位胜任力等给予充分肯定,在毕业生中先后涌现出国家级别人才、上市企业总裁和中青年科学家等,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